(這是 Socialtext 同事 Adina Levin 最近一篇文章的中譯。)
(「Groups」 下譯 「群落」,有別於慣用的「社群」及「群組」譯法,但兼有兩者之義。)
緒論
David Weinberger 最近在他的部落格上,提出近年來「網絡」已取代了「群落」,成為定義線上社會關係的主要模型。
他說:「十年前我們常說社交圈,現在說的則是人際網絡。過去是劃地為界,現在則彼此互聯。」
誠然,以個人為本(如臉書、推持、噗浪)、循網絡模式傳播的訊息空間,如今正炙手可熱。
以群落模式構建的傳統空間,如雅虎家族、谷歌論壇、舊式討論區、以及 MeetUp 等特定用途的工具,大有江河日下之勢。
因此 Weinberger 暗示,群落模型即將退場:「無庸置疑,我們即將揮別資訊時代,迎向網絡時代!」
不過,雖然網絡模式的通訊愈來愈普及,群落卻未必會走入歷史。
反之,隨著網絡的規模不斷擴增,我認為群落會發揮「界定網絡內之脈絡」的功能,重返舞台。
規模與脈絡
即時通訊網絡能夠超越傳統論壇,部份要歸功於它以個人為中心的延展規模。
人一旦加入群落,即受到伴隨而來的環境噪音干擾。群落人數增多時,成員的參與品質難免隨著眾聲喧嘩而下降。
但在網絡裡,各人能自由決定要當誰的朋友、誰的粉絲,從而大幅降低不相干的雜音。
即便如此,網絡規模仍有其上限。儘管能自行選擇作哪些人的朋友/粉絲,但「同儕壓力」和「資訊貪婪」的兩大驅力,卻不斷誘使我們走向資訊暴食之途。朋友加得多、減得少,最後仍免不了陷入資訊過載、脈絡破碎的情境。
要解決資訊過多的問題,得靠更充裕的脈絡。誠如 Clay Shirkly 所言:「沒有資訊量過載,只有過濾器失調。」
而過濾資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藉由補足脈絡,讓人得以專注在當下所關心的人、事、物上。
名單
所謂名單,是讓個人以自己的標準,將粉絲和朋友歸類。
推特、臉書都提供這類功能,讓用戶將他人分門別類,從而一次專注在一組特定的人身上。
從社會資訊共享的角度來說,推特的名單功能算是走了一小步:每個人都能訂閱其他人建立的名單。
因此在理論上,若是許多人訂閱同一份名單,就能進入共同的視域。
不過,這份名單的編輯權,仍然掌握在單一的個人手上。
在推特的空間裡,「誰在名單裡?」這件事,既不能由許多人共同策劃,也不能讓外人毛遂自薦。
由此可知,以個人標準建立的名單,終歸祇能為個人所用:它既不能創建共通的身分認同,也不能喚起志同道合的行動。
但共享的「認同」和「行動」,卻正是建立人際脈絡的主要驅力。這正是「群落」再度派上用場的時候。
(請接著閱讀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