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the first part in a series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SocialCalc chapter in the upcoming book, The Architecture of Open Source Applications.)
(本文採用 CC0 條款,屬於公共領域。作者的全部版稅將捐贈給國際特赦組織。)
試算表的應用歷史,已經超過 30 年了。
第一個試算表程序 VisiCalc 是由 Dan Bricklin 在 1978 年著手開發,於 1979 年問世。
最初的設計非常直接了當:可以在兩個維度上任意擴展的表格,其中每個儲存格可以存放文字、數字,以及公式。公式由普通的數學運算操作以及各種內建函數組成,並能使用其他儲存格的值作為參數。
試算表的理念看似簡單,但卻可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實務領域:會計、庫存清單、建模預測、列表管理... 不同用法有著幾乎無限的可能性。這些應用使得 VisiCalc 成為第一款個人電腦領域裡的「殺手級程序」。
在隨後的幾十年里,雖然 Lotus 1-2-3 及 Excel 等後繼者提出了各種改進,但核心原理都是相同的;大部分試算表都以硬碟檔案的形式保存,並在打開或編輯時讀入記憶體。
在基於檔案的模式下,協作顯得異常困難,主要難點體現在:
- 每位使用者都需要安裝特定版本的試算表編輯器。
- 電子郵件往來、共享文件夾,或安裝一套專用的版本控制系統,都會增加額外的管理成本。
- 變動追蹤功能非常有限;舉例來說,Excel 無法對格式和單元格注釋內容的變動保留歷史記錄。
- 更新模板中的格式或公式後,還需對使用該公式的所有試算表文件進行更繁瑣的手工更新。
好在一種新的協作模式出現了,可以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這就是共筆模式,由 Ward Cunningham 於 1994 年開發,並由維基百科在 21 世紀前期使其廣為人知。
與檔案模式不同,共筆模式以保存在伺服器上的頁面為基礎,不需要任何額外的軟體即可在瀏覽器中編輯。這些超文本頁面可以直接相互鏈接,甚至可以包含某個大型頁面中的部分內容。預設情況下,所有參與者都可查看並編輯最新版本,並可在伺服器上自動保存版本修訂的歷史紀錄。
受到共筆模式的啟發,Dan Bricklin 從 2005 年開始著手開發 wikiCalc。它結合了共筆系統的易於創建、多人編輯等特性,而仍然保有試算表系統中常用的視覺格式和計算理念。
(未完,待續。)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