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Three Years of Scrum at Socialtext 這篇文章的中譯,接續上集的內容。)
改善立會流程
彼此支援的互助方式,意味著開發人員不需要等開會,就能即時解決自己工作中的阻礙。
這樣一來,當我們每次在
此外,儘早消除阻礙還有另一個好處:我們通常都能完成每天的工作承諾。因此,我昨天做了什麼
以及上次立會時我說過要做的事情
的實際內容是相同的,因此第二個狀態的更新也顯得多餘。
最後的結果是:原本每天要討論的三件事,最終被減少到一件。
突然之間,我們的開會時間大幅縮短,通常只需要 8-12 分鐘,有時候甚至更快。
為了加速集會進行,我們會在各自的微博上提前記錄內容,再由系統自動集中到共筆頁面上。在立會裡,我們會直接將頁面進行畫面共享。當大家都習慣這樣的工作方式後,大部份人的狀態彙報通常只有一句:就是各位看到的這樣
,或沒什麼新內容,搞定
。
精通 Scrum 的專家看到這裡,可能會認為我們不太對勁:整個團隊似乎根本沒有溝通。但我認為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團隊的溝通非常順暢,只不過溝通都是在立會之外進行的。我們每天的工作都列在
(Socialtext 的看板內容節錄。此處的 WIP 是指
通過看板了解狀態,並隨時消除阻礙,這些做法使得立會程序變得沒那麼重要。它像是解決早期問題的古老機制,已經不再適用於團隊的現況。
事實上,情況正是如此。當年 Schwaber 和 Sutherland 兩人在 EasleCorp 公司創建 Scrum 方法時,他們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是這樣的:各項需求之間彼此衝突和影響的程度如此之高,以至於技術人員根本無法開展工作——他們甚至無法發佈任何一項產品。
因此,您可以將 Scrum 模型裡的請給我們一個月時間做出實際工作,然後再來修改計劃。
最近一年多來,這樣的問題已經再也沒有在 Socialtext 出現過。於是我們繼續改善工作流程。
進一步改善流程
從 2007 年起,我們嚴格執行為期兩周的衝刺周期。這個模式運作了兩年多,直到 2010 年初為止。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共進行了 52 次為期兩周的
這兩年間,我們也遇到了各種挑戰——有五六次升級造成運作上的瑕疵,需要開發人員提供支持。但產品的整體素質依然很高,同時幾乎沒有顧客抱怨功能上的問題。
在將我們的工作拆分為小塊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的技能也得以提高,同時對於功能可以正式完成的時間估計也更加精確。結果我們發現,如果將工作拆分為幾乎相同規模的小塊,通常根本不需要估算工作量,就能測量出預計的完成時間。
一旦所有工作項目都高度一致,團隊的流程就可以從只要以高品質成功完成,我們可以每兩周發佈一次
,變成只要這塊工作完成,我們就可以發佈
——與此同時,管理層對於專案準時完工依然可以保持充足的信心。
如此一來,我們逐漸從傳統的 Scrum 模型轉變成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也對每天舉行的 Scrum 集會進行改進,首先在周三添加了工程話題
包括傳統員工會議裡常見的活動:宣布人員招募訊息、公司策略討論、層出不窮的員工意見建議、測試人員發現的潛在問題等。)
幸虧有了看板,會議的焦點不再是我目前正在做什麼
,因為大家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每個人正在做什麼。現在我們討論的是接下來需要做什麼,何時以及如何調整優先順序,以滿足每天的需求。如此一來,我們不再需要討論如何完成目標和任務,以及我們被什麼卡住,而是轉為討論團隊正在面臨哪些挑戰,以及我們可以採取的措施。
雖然沒有任何一種流程是完美的,但我必須說,我喜歡這種方式的發展方向。
請不要誤會本文的意圖。我並不是說傳統的每日 Scrum 方法不好,我也並不是要推廣說我們的方法更好。準確來說,我只是想提供某種類型的最佳實踐紀錄。
筆者認為,要形成良好的流程,需要不斷地反省、調整,再做出改變。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承受痛苦,但決不要放棄追求改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您肯定也明白這一點。
變得更好
,並不意味著原來的方法就是錯誤的。 Scrum 方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種不斷持續改進的流程。就像煮一碗湯,您可以品嘗它、改進它,讓它每次的味道都變得更好。
一旦走上這條道路,您就不僅是在開發軟體,更是在創造文化。
創造文化的過程或許艱難,也許會充滿挑戰與辛酸。
不過,最終還是值得的。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