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8 月 27 日,我與行政院政務委員蔡玉玲一起主持第七場虛擬世界法規調適線上諮詢會議。
虛擬世界法規調適交流平台(vTaiwan)主要參考康乃爾大學的 RegulationRoom,是 g0v 專案志願者與行政院各部會共同合作推動的計劃,邀請公眾參與網路相關法規的制定。
這次會議的議程,是由參與者透過 Pol.is 進行 4 週互動來決定的。Uber 對於原始資料也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報告。
1,875 位線上參與者,和學術界、業界專家及四個利益關係團體代表,一起參加兩小時的線上直播會議。這四個利益關係團體是:
- 台北市汽車駕駛員職業工會 — UberX 在台灣的主要營運城市;
- 台灣大車隊 — 全國最大的計程車車隊;
- Uber 公司 — 由於未登記車輛之非法營運,已繳納超過新台幣三千萬元的罰鍰;
- 交通部、經濟部和財政部。
如文字紀錄所示,各利益關係團體均釋出一定程度的合作善意,並且做出下列表示:
- Uber 同意提供其國際責任保險政策給蔡政務委員,並同意若需要時可公開予供大眾檢視。
- Uber 同意輔導所有駕駛人登記並取得職業駕駛人執照。
- 如果在部份地區合法,Uber 願意支付 UberX 車輛許可證及交通稅。
- 台北市汽車駕駛員職業工會表示願意在雙方合意條款下,和 UberTAXI 平台合作。
- 台灣大車隊承諾如果部份計程車費率可因應市場需求調升,將提供更好的服務。
交通部代表也對各方利益關係人展現相當程度的同理心。當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在 vTaiwan 會議後兩週,駁回 Uber 對罰款和禁制令的上訴時,交通部新聞稿提到:
哀矜勿喜。
(值得注意的是論語原文中的前文:「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
在行政人員與最高法院持續處理討論結果時,先讓我們看看 Pol.is 如何促進眾人有效交流感受。
以融貫為焦點
我們在 Pol.is 的互動界面,專為使用手機的汽車駕駛人和乘客設計。初始畫面只顯示一條意見,參與者的頭像位於數個群組之間:
參與者按下「贊成」或「反對」後,頭像會移向感受相似的群組,並顯示下一條意見;每個人都可提出任何數量的意見,讓其他人投票。
對於 UberX 議題,我們希望所有意見都用「我覺得…」開頭。每個人都可分享自己的感受,並回應其他人的看法。
我們在事先約定的時間,將 Pol.is 網址同時發送給所有利益關係團體,以確保參加者的平衡與多樣性。很快就有四個群組出現,人數約略相等:計程車駕駛人、Uber 駕駛人、Uber 乘客和其他乘客。
在一開始的幾天裡,參與者運用強烈感受,試著吸引其他鄰近群組。這四群很快合為兩群,第 1 群組 (45%) 認同下列意見:
我覺得既然交通部已駁回 Uber 的行政訴願,台北市政府就應該註銷「台灣宇博數位」的公司登記。 [75%]
第 2 群組則採取完全不同的觀點:
如果不趕時間,就算在馬路邊有許多計程車,我還是會傾向叫 Uber。 [77%]
要注意的是,「第 1 群組的 75%」僅佔全部參加者的 33%,表示總體來說不同意上述兩個意見的人數,都比同意的人數還多。
由於 Pol.is 先顯示支持率最高的意見,參與者會集思廣益,提出吸引較多人的意見。一週後,第 1 群組的意見已稍微軟化:
我覺得主動取締白牌車是交通部的責任。 [87%]
在此同時,第 2 群組出現具有跨群組接受度的意見,並將群組人數比例從 54% 增加到 56%:
我覺得傳統的計程車現在都要加入車隊才有辦法生存,這也不是政府規定的,UberX 顛覆了這項不成文的規定,覺得很棒! [93%]
Pol.is 會顯示各群組意見被其他群組接受的程度,進而鼓勵參加者提出更具包容性的意見,並在「共同意見」分頁裡顯示,例如由 Irvin Chen 提出的這個意見:
我覺得政府應該能藉由面對 Uber 的挑戰,同時改善計程車的監管與評價制度,讓計程車的司機與乘客也能獲得如 Uber 一樣的服務品質。 (95%,跨群組)
到第四週時,參加者已經形成融貫的感受、期待和建議,彙整成讓利益關係人回應的一系列議題。
綜合眾人意向
想像一台調理機,裝著幾顆哈蜜瓜和鳳梨,但是沒加水。打開開關。溫度會升高,而固體表面之間的劇烈碰撞,甚至可能產生火花!這就是彼此利益衝突的關係人在爭論時,容易發生的情況。
考慮到可能的風險,vTaiwan 的機制尋求「融貫」(粗略共識)而非「收斂」(完整共識)。我們的運作理念,奠基於四階段的「焦點討論法」:
- 客觀:事實 —「我們知道哪些事情?」
- 反思:感受 —「我們的反應是什麼?」
- 詮釋:想法 —「我們採取哪些觀點?」
- 決策:行動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運作這個模式的關鍵,是在團體進入每個階段之前,都能充份探索上個階段。因此,我們先以「政誌」時間軸呈現維基百科上的客觀事實,接著針對反思階段 — 人們的感受,進行四週的線上 Pol.is 互動。如此一來,後續的利益關係人會議,才能夠專注於詮釋,讓面對面的時間發揮最大效益。
我們也特別聚焦於特定利益的「法規和政策」,而非利益關係團體本身。回到前面的譬喻,這如同將水果先切成小塊,再放入調理機裡。例如,我們不討論「Uber」這家公司,只討論「UberX 自用車載客」的實務法規,以減少摩擦。
此外,我們也可以加一些水,作為緩衝的媒介,同時維持原有的透明度。這和 Pol.is 提供的反思空間類似:參與者可在其中看到其他人的感受,並透過對新意見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立場。
如同我們從結果看到的,Pol.is 確實能夠有效綜合人們對於 Uber 的感受。
在此次成功的先行計畫後,我們接著處理 Airbnb「自用住宅招租」議題,議程由群眾參與的 Pol.is 互動決定,並在十月初的公眾諮詢會議討論。詳情且聽下回分解!